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时间:2024-07-04 10:16:54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1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4.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5.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行省长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2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3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

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