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冀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去哪儿旅游过?
学生可能说道:去北京??
师:同学们去的地方还真不少。
2、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图中的事情,提出谁的车轮转动一周走的远,为什么?
师:我们一起看看聪聪一家干什么去了?同学们打开书翻到82页,观察情境图。 生:他们一家骑自行车到野外郊游去了。
师:没错,一家三口都特别高兴!再观察一下,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道:三个人骑的自行车型号不同。三个人的自行车车轮的大小不一样。
师:那车轮转动一周,谁的车走得远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说到:
生:爸爸的车走得远,因为它的车轮最大
生:爸爸的车轮周长最长,所以走的最远
师:你认为哪儿是车轮的周长呢?
生:车轮一周的长度就是车轮的周长。
师:那车轮转动一周走的距离又是什么呢?
生:车轮转动一周走的距离就是车轮的周长
师:对,你真聪明,车轮转动一周走的距离就是车轮的周长。
师:谁的车轮周长最长,谁的车轮周长最短?
生:爸爸的车轮周长最长,聪聪的车轮周长最短。
4、讨论:车轮的周长和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然后由车轮的半径越长周长越长,即车轮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进而得出:圆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的结论。
师:那车轮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说到:
与车轮的大小有关,车轮越大,周长越长
与车轮辐条有关,辐条越长,周长越长
与车轮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周长越长
与车轮直径有关,直径越长,周长越长
师:同学们谈得都很有道理,车轮的半径越长,也就是直径越长,那车轮的周长就会越长 师: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生:圆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
师:你反应真快,你们认为呢?
生:同意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周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下面我们继续研究,看看圆的周长和直径还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探索
(一)测量硬币
1、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材料测量1元硬币的直径和周长。
师:同桌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测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和直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
给学生充分动手测量的时间和空间,获得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活动经验。
2、交流测量结果和方法,注意测量的过程要交流清楚。
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学生边说边演示:(1)緾绕法生(2)滚动法
师:同学们刚才用的方法都非常好。
师:看看硬币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7.8cm
3、计算并观察测量的数据,推测硬币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就用这个数据和直径2.5厘米来估一估或者算一算周长除以直径的结果,看看硬币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出现:
我估的硬币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我估的是3倍多一些。
(二)测量圆片
1、提出做一做的要求,让学生用教师准备好的圆片测量并计算。
师:看来硬币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倍的多一些,那是不是任何圆的周长与直径都有这样的关系呢?老师课前给每个小组发了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和计算,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并填在表中。
观察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教师进行巡视参与。
2、交流各组测量和计算结果,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师:完成测量了吗?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测量和计算的结果?
学生汇报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到:
三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不管是大圆还是小圆,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把从下面搜集到的统计表展现出来)我们看其它组也是这样的结果吗?
生:是
师:你们底下也是这样的结果吗?
生:是。
(三)总结圆的周长公式
1、教师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程,然后交流感受和启发,进行思想教育。
师:看来,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其实这个倍数是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由于我们在测量时有误差,所以得不到一个固定值。
师:圆周率可用字母π来表示。板书:π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并在桌子上试着写一写。
师:我们今天课上研究的圆周率,早在几千年前,我们古人就开始研究了。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84页的兔博士网站。(学生自学)
师:在众多研究圆周率的科学家当中有位代表性的人物,你们知道是谁吗?
生:祖冲之。
师:你们觉得祖冲之怎么样?
学生谈感受
师:老师也觉得祖冲之太了不起了,做为中国人感到太自豪了。
师:现在人们发现圆周率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利用计算器已经算到了小数点后面上亿位,你们读一读。π=3.1415926535897??(生读。)
师:由于圆周率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计算时只取它的近似值。
板书:π 3.14
2、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直径=圆周率,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师:根据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如何求圆的周长呢?
生:直径×圆周率=圆的周长
师:如果周长用字母“c”表示,直径用“d”表示,谁来总结求圆周长的公式? 生:c=πd 师:板书
师:那如果把直径d换成半径r呢?
生:c=2πr 师板书
师:再求圆的周长,你还用测量的方法吗?只需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生:直径或半径。
在教师的启发下,经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和用字母表示的过程。
三、简单应用
让学生试着用公式求圆的周长
师:那我们利用公式试着求一下 ……此处隐藏7799个字……位。称比较轻的物体,不到1千克的物体用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在认识千克的基础上认识克,加深认识。体会小组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之间融洽的合作关系。
四、千克和克的关系
教师活动:
1、刚才有同学称出了一袋食盐重500克,那两袋食盐呢?先算一算再称一称。把两袋食盐放到以“”为单位的盘秤上再称一称。
2、两个秤的数据不同,说明了什么?教师给予肯定,并加以表扬。板书:
1000克=1千克 1000g=1kg
学生活动:
实际操作,先计算500+500=1000(克)(1000以内加法还未学习但一部分学生会计算)再称食盐的质量。(1000克)
再称发现是(1千克)。
2、1000克等于1千克识记,掌握。
设计意图:自己探索,发现千克与克的关系,更有助于理解记忆。
五、课堂巩固练习。
1、大屏幕显示电子秤,教授认识电子秤。
2、1000克=1千克
20xx克=( )千克
4千克=( )千克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Kg g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2页──34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知道他们的联系和区别。
2、会用字母正确地表示线段、直线和射线。
二、过程与方法:
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结合生活实际体验线的特征,并发现它们的区别于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含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线段、直线和射线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突破: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准备:
直尺或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启发思考。
1、谈话:同学们,金色的秋天到了,你们喜欢秋游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大自然吧!(课件出示图片,伴音乐)
2、你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连绵起伏的群山,它们的轮廓是一条条曲线,很温柔,很美;乡间的小路,长长的,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线一样;阳光穿过树林,一缕缕阳光很灿烂,很漂亮)
3、师:是这些线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如此五彩缤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线的世界,去认识这些神奇的线。(板书课题:线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认识线段。
1、课件出示图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
绷紧的弓弦和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谁能用你的小巧手把它们的样子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来?
(指名到前面画线段,教师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生活中有关线条的美丽图片,激发、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你仔细看看,线段长得什么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3、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吗?(如:拉直的鞋带,拉直的毛线,书的边,课桌的边,信封的边等等)
4、量线段。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这么细心的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测量出你们身边的一条线段的长度呢?你愿意量什么就量什么。(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回指导,然后汇报交流。)
5、画线段。你们想不想自己也画一条线段呀?(课件出示: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然后展示交流。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教师教学线段的表示方法,强调两个端点,AB=4厘米)
6、反馈练习。完成34页第2题,先让学生数出一共有几条线段,再测量长度)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画线段,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二)认识射线。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我们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你想是什么结果?你能试着画出来吗?
学生自己试着画。教师巡视。
教师演示课件。
教师在黑板上集体画。
让学生观察这条线的特点。学生交流。(只有一个端点,直直的)
教师小结: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的线,叫射线。
教给学生画射线:如果给你一个点,你能画出多少条射线呢?
学生想,教师演示课件。
师:你能从生活中的现象中找出射线吗?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出示手电画面,演示手电光。
认识直线
师:同学们再猜想一下,如果我们将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什么呢?
学生自己试着画。
教师演示课件。教师在黑板上画。
学生观察特点。(直直的,没有端点)
三、巩固深化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你能总结出他们的特点吗?
分发表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表格。
教师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理解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练习
出示课件:判断哪是线段,哪是射线,哪是直线。(让学生说明理由)
五、谈收获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吗?
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观察操作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讲练结合等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较好的掌握所学的新知。
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生活中找不到标准的线段、直线和射线,而教学过程中又要借助生活中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线的概念。如何把握尺寸,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量。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度的、不露声色的对这一关键点进行了处理:铅笔、拉直的绳子等都可以近似地看做线段、(重读近似两个字)其实直线是一条理论上的线,在生活中找不到真正地直线、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做射线吗?学生通过理解体会这些话,结合对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的理解,就能自然而然的体会到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真正含义。
文档为doc格式